原标题: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肖建国:菲律宾南海案仲裁庭是一幢应予拆除的“违法建筑”
“当前南海形势整体稳定可控,各方都不愿看到南海局势紧张升级失控,中国和东盟正积极就‘一带一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的合作及‘准则’磋商进程保持着高频次的沟通。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掀不起南海的大波澜,制造不出‘新现实’”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依军发自长春 “近来多数舆论猜测,(南海案)仲裁庭做出的最终裁决可能对中方不利,中国将面临较大压力。但我想强调的是,不论最终裁决结果如何,均不会影响中国的权利,也不能制造出任何新现实。”5月7日,在吉林大学举行的中国国际法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肖建国如是回应外界关切。
他表示,针对南海仲裁案,中国的立场可归纳为“四不”: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这‘四不’恰恰表明了中国是以实际行动来捍卫国际法,包括《公约》的权威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是维护国际法治的正义之举。”
会后,肖建国副司长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南海仲裁庭从一开始就缺失成立的根基”
《国际先驱导报》:2014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了“关于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但是仲裁庭不接受立场文件,这说明了什么?
肖建国:“仲裁”两字,本质含义即当事方意思自治,即自主选择解决争议的程序及方法。国家间的仲裁也是同理。抽掉了“意思自治”或国家同意,就抽掉了仲裁的骨髓和灵魂,就不成其为仲裁,而成为打压一国主权的工具。正如会上多位学者所说,菲提起仲裁是未经中方同意的违法行径,由此建立的仲裁庭从一开始就缺失成立的根基,恰如凭空建起的空中楼阁,对于这幢违法建筑,应予拆除,有关仲裁庭应予撤销。
菲提请的每项诉求,都直接或间接关乎主权、涉及划界。菲律宾试图回避中菲争议的实质,将中菲之间争议进行拆解,通过偷换概念、颠倒逻辑关系等手法,抽取其中一些事项作为孤立的问题,将其包装成所谓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解释和适用的争端,要求仲裁庭作出裁决。但这层表面的法律面纱掩盖不了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的实质。仅依一般常识判断就会发现,仲裁庭无论对菲律宾的诉求作出怎样的判定或裁决,比如中国的南海断续线是否合法,南海地物是岛是礁等问题,都将直接关联到南海相关岛礁主权归属的判定,都将产生实际上海域划界的效果。主权或划界问题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根据中国2006年的排除性声明,仲裁庭对本案明显不具管辖权。
遗憾的是,仲裁庭却在去年做出了有管辖权的裁决,将中国作为事实上的本案当事一方,指出中国不出席仲裁程序不能剥夺仲裁庭的管辖权。但我想强调的是,仲裁庭自始缺乏依据《公约》组建的合法正当性,自始就缺失管辖权,那么请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外,就仲裁庭的组成和程序而言,还涉嫌违背国际间仲裁的一般程序规则和实践,这方面已有很多学者提出。例如,由当时日本籍的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任命仲裁员是否合适?仲裁庭在成立初期曾为避嫌而更换过仲裁员似乎已说明这一问题的敏感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自始就明确反对菲律宾提起本仲裁案, 自始就拒不接受且不参与本案任何仲裁进程,坚持声明中国政府发出的立场文件、递交常设仲裁院的有关信件等在任何意义上均不得被解释为中国参与本案仲裁程序,这已表明对仲裁庭的决绝反对。针对中方这一态度,仲裁庭应当在作出裁决前,审慎地查明对有关争端是否有管辖权,而且查明菲请求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是否确有根据。但遗憾的是,仲裁员们似乎采取了极不严谨的态度,采取了偏袒菲方的政治立场,滥权扩权。中国不参与本案仲裁程序表面上不会剥夺仲裁庭对南海仲裁案的管辖权,但问题的实质是仲裁庭从一开始就根本不具有管辖权。
事实认定和法律推理错漏百出
Q:仲裁庭对本案的审理还有哪些不公平、不公正的表现?
A:从仲裁庭去年关于管辖权问题的裁决看,仲裁庭一味全盘接受菲律宾的非法无理主张,实际上已沦为菲方的代理人,完全偏离了第三方程序应有的公正立场与审慎品格。从目前态势看,仲裁庭这种基调将会持续下去,所以对其最后的裁决我们不能抱幻想。
仲裁庭在事实认定和法律推理上存在大量漏洞和争议,仲裁庭未对事实和法律进行全面、仔细的审查,毫无客观、公正可言。例如,南沙群岛历来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上被视为一个整体,并按照《公约》的规定中国享有南沙群岛的相关权利。然而,仲裁庭无视这一事实,无视中方立场,片面支持菲律宾对南沙群岛的“切割处理”,把中国驻守的岛礁从宏观地理背景中剥离,逐一认定岛礁的权利。但即使从切割角度看,太平岛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也完全享有法律上的全效力,即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最近,台湾当局就此发表了强有力的资料。菲方在本案中聘请的澳大利亚水文专家几年前曾说,南沙至少有十几个可主张全效力的岛屿,但该专家在被菲雇用后却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又如,判定一个海洋地物是岛还是礁,抑或是低潮高地,这与主权和海域划界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仲裁庭却违背一般法理和大量的判例实践,强行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方面,即使是仲裁庭荷兰籍仲裁员艾尔弗雷德·宋斯(Alfred Soons)在数年前也曾明确指出,岛礁可主张的海洋权利是划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梳理一下仲裁庭在事实认定和法律推理上的做法,不难发现,仲裁庭均采用切割和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如把争端涉及的政治层面与法律层面切割,把中国对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脉络切断,把南沙群岛地理整体性切碎,把《公约》整体与个别条款割裂,证据缺失的碎片化和司法判例的碎片化等。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极易造成不公,引发仲裁程序的严重缺陷。
个别《公约》非缔约国试图抹黑中国
Q:有外国媒体评论说,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是“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的做法。
A:个别域内外国家凭借西方话语权优势,别有用心地利用仲裁案推波助澜,抹黑中国,妖魔化中国。自该仲裁案一开始,国际上就一直存在着一些颠倒黑白的声音,支持菲律宾提起仲裁,要求中国接受仲裁和裁决等,否则就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不遵守国际法”,“破坏法治”。特别是作为《公约》非缔约国的美国,以“国际法治”为由,自始支持与怂恿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并鼓动一些国家联手对华,甚至赤膊上阵海上秀肌肉。美国的强势介入使菲律宾有恃无恐。显然,美国选择性地忘记了自己以往多次以“人权”、“武力干涉”为由公然挑战国际秩序和国际法,以及不执行国际法院判决的不良记录!它有资格代表国际道德高地吗?有资格谈仲裁庭裁决的约束力吗?
基于菲律宾提起仲裁违背国际法,仲裁庭缺失合法性、公正性,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符合国际争端解决中的“国家同意”原则与通行做法,是为了有效维护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和《公约》缔约国所享有的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和程序的权利。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是为了践行中菲共同作出的以谈判方式解决有关争端的郑重承诺,符合“约定必须遵守”这一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原则,是遵信守诺的表现。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和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也是为了捍卫国际法,维护《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严肃性和完整性。
“当前南海形势整体稳定可控”
Q:如您所说,包括很多中国学者也认为,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并执意推动仲裁案,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挑衅,有西方大国的背景。那么仲裁案的最终裁决会给南海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A:菲律宾强推仲裁造成了地区形势的紧张与问题的复杂化,特别是严重损害了中菲间的政治互信,使两国关系跌入波谷,同时破坏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磋商“南海行为准则”的良好氛围,损害了地区和平与安全。
但是,“德不孤,必有邻”。目前,中国的不接受、不参与立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与尊重,已有近20个国家表示明确支持,既包括东盟国家,也包括域外国家。这些国家普遍认为,应尊重各国根据国际法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权利,不赞成单方面强加于人的做法;应坚持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域外国家应发挥建设性作用,而不是相反。这种示范效应,随着仲裁进程的步步推进,随着菲律宾法律面纱被揭穿,相信会逐步放大。会有更多的国家看清这起仲裁案的本质,会有更多的国家了解、理解和支持中国的立场,并会有更多的国家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当前南海形势整体稳定可控,各方都不愿看到南海局势紧张升级失控,中国和东盟正积极就“一带一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的合作及“准则”磋商进程保持着高频次的沟通。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掀不起南海的大波澜,制造不出“新现实”,菲律宾在仲裁案背后隐藏的企图不会得逞。不论其裁决如何,中国将继续坚持不接受、不承认的立场,坚定维护我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护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安全与畅通。
当中国以神一般的速度崛起,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时刻,有相当多的美国人,包括一些政治和学术精英还在像梦呓一般,做出“中国崩溃论”之类的误判。而中国则在这些“梦呓者”的诅咒中,自顾走自己的路,一路行得顺风顺水。衡量一个制度的好坏,一个国家的发展路径是否正确,不能抱着既有的条条框框,进行教条主义的审视,而是要立足各国实际,看能不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能不能推动科技持续进步;能不能维持社会稳定和谐;能不能让人民生活得幸福安宁。如果用这样的视角看问题,那么,三十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中国的选择是成功的。中国的实践证明,走与美国不一样的道路,照样能取得成功,这样的结果是美国人很不愿意接受的。
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创新带来历史机遇。要充分发挥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创业探索。” 解读世界经济要闻,剖析全球投资大趋势!投资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投资理念 ,投资心态 ,资金管理 ,风险控制 ,投资策略 ,操作手法与思路,对原油(沥青)及铜、白银等贵金属有深入的研究,追踪市场动态、直击全球热点、剖析突发事件、每日行情解读,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面向未来,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党中央确定的目标、方向和任务是明确的,深得党心民心,深受人民的拥护。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埋头苦干,把我们今天的事情办好,把我们的既定目标实现好。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矢志不渝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中国不仅是这样说,也是在这样做的。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组织,上合组织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大度和包容的胸怀。这样的精神对于习惯了在美国“领导”下生活的世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不仅在国家发展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也有与美国完全不同的观念和主张。习近平在亚太峰会,在与奥巴马的会谈,在联合国大会,在不同的国际场合,都宣示了中国的主张。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政治上主张相互尊重,对话协商;经济上主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这与美国的一贯风格大相径庭,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英国之所以高调的与中国“秀”友好,说一些“肉麻”的话,是因为英国人以自己务实的态度,读懂了中国的意图,使他们不仅认可了中国的成就,也认同了中国的主张。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铺开,将会有更多的人认同中国的主张,加入中国的“朋友圈”。中国的成功,将把美国人所虚构的神话戳出一个大窟窿,美国人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全球秩序将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因而,中国的成功将具有全球性、世纪性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所倡导的价值观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同。美国人是知道这个后果的严重性的,所以美国人总是爱拿价值观说事,不择手段地给中国“泼脏水”。在正常的国际交流、贸易往来中,偏要加上“人权”、“民主”一类的“佐料”,处处都想着捏中国一把,尽量抵消中国因经济成功而带来的影响力提升。
但是,这样的小动作是徒劳的,中国的“朋友圈”没有因美国的打压受影响,反而这个圈子越来越大了。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的风靡,高铁、核电的高调“出海”,中国资本和实业的旋风呼啸而至,中国的影响也必将在亚非欧美大陆如日中天。而中国则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用自己实践告诉世界,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不问文化、宗教、历史,都要平等相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