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书画家周清创作山水画“山高泽长”
周清,女,号;清雅居,祖籍:安徽 现居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原书风中原画派联盟副主席、中国领导科学艺术学会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名人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书画院特聘书画家。自幼习画:国画、书法、篆刻等,其人多才多艺,书画双修。
周清画山水,朴茂厚重,大气磅礴,个性鲜明,收放自如,无半点修饰造作之态,中青年实力画家。她经常到大山里去写生,与山民一起摸爬滚打,铸就了山民一样的淳朴情怀。爬高山,走激流,熟谙大自然之生机;师造化,读典籍,深悟中国文化之精髓。上下求索数十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开创了中国当代泼墨山水的画风。她的画风影响了一批年轻画家,接踵前行,并活跃在当代画坛。目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原书风中原画派联盟副主席、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书画院特聘书画家、 中国领导科学艺术学会书画院副院长等社会兼职。
清代著名画家和画论家石涛曾云:“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一语道出了画家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画家就是要用自己的心与眼去发现天地万物的灵与美,用笔墨在方寸有限的纸卷上留下隽永如诗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与奇景。
读书画家周清的人物画,恍然间觉得这个世界都是由美人组成的。
自古英雄爱美女,美人谁都喜欢,美人自己也常常“对镜贴花黄”。更别说对美女早就垂涎三尺的男人了。至于男人是否都“可望不可及”,是否为春风中娇艳如蝶的美人消得人憔悴,也许只有清风明月知道这些有猎艳癖男人的苦痛和隐秘了。
所谓美人美的原因,有时候让人能说出口,有时不能让人说出口。因为从古至今就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之说,可见美人之美,不仅在于美人自身的皓体呈露,弱骨丰肌,角枕横施,柔滑如脂,有时则完全在于欣赏者的眼光。
事实上,古代一些文人雅士也都对美人情有独钟,比如才子司马相如就一生浪漫,不仅爱书、爱剑,而且更爱美人。古代大诗人宋玉在《高唐赋序言》中同样记载了动人的巫山云雨故事。尤其当代贾平凹在一篇文字中也对美女有过卓有见地的评判,“美人不说话便是花,花一说话就会变成美人。”由此可见,美人历来都是文人雅士永恒的企盼和向往。
不知道书画家周清目前算不算画美人的高手。一般来说,好的美人图都能让男人想入非非?因为大凡美人,似乎都和红袖添香、深闺清箫、闺秀四艺、歌舞曼姿等联系在一起。而清代李渔也曾在《箫管易使》一文中说,“画美人者,常作吹箫图,以其易于见好也。”所谓的美人,只有具备了万般才艺,这些诗化的佳丽才会让人更觉得美。
书画家周清的美女图系列作品,不仅有月下吹箫图、合乐图、缝衣图、刺绣图、春游图、赏花图、抚琴图、夜宴图,还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图等,但是深谙此理的周清并没有一味地把眼光都投放到娇媚顿生的古代美女身上,她还把笔触投放到中国传统国画的笔墨运用上,大胆运用泼墨、写意等手法,表现古典之美与现代之美的结合,也使得她的美人画大放异彩,卓必态出。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人物肖像画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时的画家就能以不同的线条成功地表现人物的姿态相貌。尤其经过西汉,时至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画家更重视通过人物外形特征的描绘,力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形写神”成为当时艺术家最高的审美理想。可见周清的人物画也继承了这种传统,但继承之中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首先她大胆采用了线描兼工带写的笔法,形神兼备地画出了美女应有的声、色、体、态、坐、卧、行、姿,而后以熟练的泼墨技巧,或山水,或花鸟,或竹,或叶表述场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北齐杨志华人物画中“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的境界。
清音婉转,纸上流芳——观书画家周清作品有感
清代著名画家和画论家石涛曾云:“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一语道出了画家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画家就是要用自己的心与眼去发现天地万物的灵与美,用笔墨在方寸有限的纸卷上留下隽永如诗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与奇景。
书画家周清女士便是如此,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思和敏感心灵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万物有灵且美的世界,她的作品中处处流露着与其本人相契合的清新气质和人文情怀。
初见其人,原是一个娇小玲珑的女子,不施粉黛,典雅宁静,虽人到中年,仍有一双清透水灵的眼睛,说话时语调平缓,声音纤细,向听者娓娓道来其对于书画的感悟和心得。虽经多年的研磨和练习,周清女士依然对书画有着炽热的情感和执着的追求。从一名书画爱好者到一名专职书画家,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挣扎和困苦境地,我们很难真切体会,但正是她的无悔坚持和默默付出才有了如今这一幅幅打动人心的作品。
周清女士的早期作品是以古代女性人物为题材,多用工笔,兼用写意。笔下的观音、仕女眉眼含情,面容精致,步履轻盈,裙裾飞扬,风韵典雅,温婉含蓄,如一泓泉水,明澈动人。她们或行,或坐,或凝神,或低语,情态各不相同。周清把女子特有的“柔”在纸上弥漫开来,但这“柔”里却少了几分纤弱,多了些许沉静,无半点娇气,却有点点纯真。她赋予了笔下女性更多的内涵和思索,如蒲苇般柔韧,而非传统女子的弱柳扶风和弱不禁风。在深层次上,这些画也是周清女士身为女性,对自身的探寻以及自我觉醒的另类表达。
在发现女性之后,周清又把目光转向了花鸟动物,这些自然里的小景致,小清新。周清用“微小”的姿态,去观察周围,去感受生活。停歇枝头的鸟儿,伺机扑蝶的猫咪,低头啄食的小鸡,都是她丰富内心的一隅。这些“小伙伴”时而活泼洒脱,时而默然眺望,动时憨态可掬,静时全神贯注,动静之间便有了勃勃的自然生机,横生谐趣。在这些作品里,周清女士用女性特有的温暖笔触向我们描绘着生活的善,希望的美,让我们看到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有着一颗如此纯善美好的心灵。
古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个人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借用山水抒志感怀,周清女士也不例外。她的近几年作品就多以山水为题材,或是气势恢宏的大写意,或是肆意挥洒的泼墨泼彩。黑山白水,一叶扁舟,孤人独立,惯看天高云淡,静听清风细雨,别有一番悠然诗意。
观周清女士的写意山水,并无怪石奇峰,料峭险峻,只见层峦叠嶂间一条清溪蜿蜒流转,潺潺而下。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有云:“画泉宜得势,闻之似有声。”在周清女士的山水画里,你若定心去看,便能听见那叮咚流畅的水声,由远及近,跃然于画外,清音婉转,悦耳悦心。山野间隐约散落着几处人家,透着几分世外桃源之意,山间木林疏密有致,叶间缀一只飞鸟,翱翔山涧,欣然啼啭,自由自在,惹得身处俗世的观者艳羡不已。
如果说周清女士的写意山水是其远离尘凡的念想,那么她的泼墨山水便是对这念想的更高追求和表达。那如烟似雾的晕染,在白纸上一层一层的铺展开,浓中有淡,虚实相生,看似寥寥几笔,却有着无为胜有为的妙思。那形状抽象难辨,似乎是山,似乎是水,又似乎是云,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混沌蒙昧之间,几块留白给人豁然开朗的指引和遐想。也许不必刻意去追求那究竟是什么,不妨随着这恬淡高远的景致畅游一番,在云上看鲲鹏御风,在峰顶赏青松明月,在水边观湖山倒影,不知不觉间,你便成了那画里的一片淡云,一株野树,一块钝石,一捧清水,融在无边无尽的自然里,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愉悦而宁静,返璞而归真。
我不得不感叹周清女士对于山水的理解,她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人间净土,令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然而周清女士并不满足于此,她又拜师于我国兰亭教育奖得主、书法教育家王建国先生,学习书法和篆刻艺术,把自己独特的审美理解运用于其中。她的甲骨文和金文书法、篆刻作品同她的画作一样,有着超然物外的气质和神韵,朴拙而随性,真诚而自然。相信在不久之后,周清女士便能在书法和篆刻的艺术殿堂里,找到属于她自己的新的梦幻之地。
周清女士是在纸卷上弹奏音乐的艺术家,她的作品里,笔墨交汇处,便有美妙的清音响起,有芳华卓然的气息流露。她将继续带我们探寻她眼中的别样生活,别样美景,让我们静静期待。